【疫情思考】张春阳 | 基于健康促进理念的城市设计思考
导读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严峻,我们需要共度时艰,一起努力控制疫情;也需要科学理性思考本次疫情的多个方面,反思和展望。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健康城市专业委员会和健康城市实验室启动系列推送,促进跨学科合作交流,推动多个学科共同探讨,从健康行为到健康环境,规划建设健康城市。
作者 | 张春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健康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
新冠肺炎疫情,使人深刻感受到健康的宝贵。个体健康受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公共健康涉及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健康问题,是通过良好的公共环境予以保障,城市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以下从健康促进角度,思考城市设计关注点,以期将公众健康问题落实于城市空间设计策略之中。
1、完善的公共开敞空间体系与紧凑集约建设有机结合
由绿地公园组成的公共开敞空间体系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强身健体的重要场所,也可成为应对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空间,是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促进健康城市建设应继续坚持紧凑城市的建设理念,抑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紧凑不是无序的拥挤;适当的高密度,也不等于一定要建设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尤其是高层居住建筑,存在不利于消防、应急、邻里交往等诸多负面问题,不应提倡。坚持紧凑集约化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建筑形式与空间形态的精细化设计,保证合理的开发强度,节约用地,以便留有充足的土地,完善公园绿地的系统建设,保证更多的绿化休闲空间,满足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公园绿地系统与紧凑集约化建设有机结合,大“密”之后,才有大“疏”,城市空间也得以呈现疏密有致的有机形态。
2、建立与健康促进设施有机结合的城市单元
建立与医疗设施、体育休闲设施等健康促进设施有机结合的城市单元,增强健康促进设施的可达性,并分层级融入社区居民生活中,平时满足居民健康需求活动,出现突发公共事件时,医疗设施、体育休闲设施等有机配合,体育设施等公共建筑可提供弹性的应急救助空间,增强城市的韧性应对。新加坡依托医疗服务设施建立区域健康城的模式,值得借鉴。新加坡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由基层医疗、综合医疗及中长期护理共同构成,三者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紧密协作,构成新加坡的连续护理体系,并依托六大公立综合医院在全国形成六大区域健康城。医院的规划设计注重与所在社区的融合互动,医院周边多为商业中心、酒店及写字楼等组成多层次商业体,并与地铁等公共交通紧密相连,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此次“佛系抗疫”成功的新加坡,其软硬实力不容小觑,除了新加坡的病毒检测能力和严格的防疫管控措施,新加坡的医疗服务体系与医疗设施布局值得称道。医疗健康城内以公立综合医院、社区医院及国立专科中心作为核心,联合家庭诊所、社区诊所及居家护理、疗养院等基层医疗护理设施,紧密协作,共同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其中家庭诊所与社区医疗更是医疗资源的平稳运行的保证。尤其在疫情期间,据医师报震谷子文述:“新加坡卫生部激活了超过800间的公共卫生防备诊所(PHPC),类似中国的发热门诊,专门为患有呼吸道疾病症状的患者提供治疗”,使得新加坡取得了不戴口罩不封城也抗疫成功的佳绩。
新加坡六大健康城分布
图片来源:张春阳 呙俊 新加坡医疗建筑特色浅析 世界建筑2019年06期
3、适宜的街区尺度与用地功能混合
自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设立“健康城市工程”项目, 到2002年美国启动的“设计下的积极生活”计划,都表明了规划与设计在公共健康问题上的重要性。“积极生活”是一种把体力活动整合到日常生活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步行、骑车通勤、休闲娱乐等活动方式,增加运动量,达到强身健体与健康促进的目的。适宜的街区尺度与用地功能混合在促进积极生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街区是被城市街道或自然界线(如河流)围绕的最小区域,从适于步行、富于活力的城市空间营造角度,街区平面构成尺寸是街区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适宜” 街区尺度,相对于以柯布为代表的现代城市理念下,以汽车为主要标尺的“大”街区而言,表达的是街区平面尺寸的“小”。小尺度街区意味着较高的街道密度,适于步行,能提高行人的步行意愿,并提供更多的街道空间承载更多样的积极生活。街块规模因较小,方便组织交通,提高可穿越性,亦利于城市通风,多个小尺度街区便于弹性组合,形成城市管理单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街区模式。
西方学者研究,居民的步行、骑行活动与土地混合度有关,土地混合度高的区域居民的步行、骑行的频率亦高。用地功能混合,使得慢行交通出行,就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多样性的功能混合亦有利于营造有活力的健康生活。
4、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与人性化的街道空间设计
慢行交通是指把步行、骑行、轮滑等慢速移动作为出行的交通方式,也被称为积极交通方式。相对私家汽车,慢行交通方式更加环保,有利于个体健康的促进,应该从城市整体层面完善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提供安全、连续、舒适的慢行交通空间,通过优化步行骑行环境,鼓励市民采取积极的交通方式出行。
街道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设计理念,增加对步行、自行车和街道生活的关注,将人的需求放在街道设计的首要位置,通过精细化和人性化的设计方法,提高街道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使其更适宜步行等积极交通的出行方式。
满足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需求,以人为本地设计城市空间,是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城市设计不仅研究空间形态,与空间关联的内容都在其研究的范畴,涉及广泛。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期从城市设计角度关注公共健康议题,倡导促进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城市。
『创建健康城市』
微信号:健康城市实验室WLANLab